地基作为房屋建筑的基础部分,其稳定性与承载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与使用寿命。在房屋建筑工程中,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建筑要求,需采用相应的地基处理技术。本文将对常见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其要点进行详细探讨。
换填垫层法是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,然后换填强度较大、压缩性较低且无侵蚀性的材料,如砂、碎石、灰土等,并分层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度。这种方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。其要点如下:首先,要准确确定软弱土层的范围和深度,合理设计换填垫层的厚度和宽度。一般来说,垫层厚度不宜小于 0.5m,宽度应超出基础底边不小于 300mm。其次,换填材料的选择要严格把控质量,例如砂垫层应采用中粗砂,含泥量不超过 5%;灰土垫层的石灰与土的体积配合比宜为 2:8 或 3:7。在施工过程中,要分层铺筑并严格控制每层的压实系数,通过环刀法、灌砂法等检测手段确保压实质量达到设计标准。
强夯法是利用起重机械将大吨位夯锤起吊到一定高度后自由落下,给地基土施加强大的冲击能量,使土中出现冲击波和很大的冲击应力,迫使土体孔隙压缩,土体局部液化,在夯击点周围产生裂隙,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,孔隙水和气体逸出,使土料重新排列,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,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,降低其压缩性。该方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、砂土、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、湿陷性黄土、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。强夯施工的要点包括:确定合理的强夯参数,如夯锤重量、落距、夯击次数、夯击遍数、间歇时间等。一般夯锤重量宜为 10 - 40t,落距根据加固深度确定,通常为 6 - 40m。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,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和沉降量为准。夯击遍数一般为 2 - 5 遍,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,一般为 1 - 4 周。在施工过程中,要对夯击点的位置进行准确测量和标记,确保夯击均匀性,同时要注意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保护,设置隔振沟等防护措施。
桩基础是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。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、沉降量小且均匀、能承受垂直荷载、水平荷载、上拔力及由机器产生的振动或动力作用等特点,适用于上部土层软弱、地下水位较高、采用浅基础无法满足结构物对地基强度、变形和稳定性要求的情况。桩基础可分为灌注桩和预制桩两大类。灌注桩施工要点:成孔过程中要控制孔的垂直度、孔径和深度,防止塌孔、缩径等问题。如泥浆护壁灌注桩,要合理配置泥浆,控制泥浆比重、粘度和含砂率,确保孔壁稳定。钢筋笼的制作要符合设计要求,安装时要保证其位置准确。混凝土浇筑要连续进行,防止断桩,控制浇筑速度和高度,确保桩身混凝土质量。预制桩施工要点:预制桩的制作要保证桩身混凝土强度、钢筋配置和桩的几何尺寸符合标准。打桩时,要选择合适的打桩设备和打桩顺序,避免桩身倾斜、断裂和桩位偏差过大。如采用锤击沉桩法,要根据桩的类型、长度、地质条件等确定锤重和落距,控制打桩的入土深度和最后贯入度。
地基处理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,不同的地基处理技术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施工要点。在实际工程中,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、建筑结构特点、施工环境等因素,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,并严格按照施工要点进行操作,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为房屋建筑的安全施工和正常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。